保護生物多樣性
重大生物多樣性消失及生態系統崩潰被視為未來十年的全球五大風險之一。開採自然資源及環境污染均是造成生物多樣性消失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經濟、公共衛生與健康及供應鏈。我們希望藉優化營運及提高公眾意識,以保護生物多樣性。
我們引入集團《生物多樣性政策》,表明我們在產品及服務設計與營運方面對保護自然環境的承諾。我們會盡可能為項目爭取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頒發的Sustainable SITES Initiative(「SITES™」)認證,該認證是一個以園林、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為關注點的可持續園林開發項目框架。
廣佛新世界位於廣州佛山都市核心區,佔地約300公頃。項目坐擁33公頃天然湖泊及47公頃自然山林,具備極高生態資源價值。此項目由新世界中國開發,秉持「自然與生活融合」理念,配合定期生物多樣性監測計劃以維護景觀質量。本次研究於2024年8月至2025年6月期間進行,針對原生生態資源、區域政策要求以及社區定位對自然相關議題展開全面研究。
即使《廣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 》未明確將廣佛都會區列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我們仍致力于在該框架下推進項目發展,甚至比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相關要求更爲嚴格。我們特別委託國家認可的機構,採用針對具體地點的方法 ,並參考《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等相關國家標準,對廣佛新世界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本次調查主要採用野外調查樣線法,在樣線範圍內通過目視遇測法 記錄物種數量與棲息地狀況,並輔以數碼拍攝影像手法記錄。
本次研究依據行業標準規範,針對兩棲爬行類、鳥類、昆蟲類及植物類進行調查設計、影像記錄與數量統計,以作出全面性的分析。根據調查結果,我們成功識別下列需重點監測與管理的關鍵物種:
• 6種具有重要生態、科學及社會價值的兩棲爬行動物;
• 53種鳥類,其中6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105種昆蟲;及
• 62種植物,需特別關注外來入侵植物對本土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調查結果指出廣佛新世界具備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彰顯維護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性。在監測期間,並未發現任何對生物多樣性的重大威脅。
坐落於項目範圍內的佛山高爾夫球會,是候鳥越冬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基於其生態重要性及作為國際賽事場地,我們致力恪守相關環保標準。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對項目的長期可持續營運,特別在財務延續性、法規遵循,以及滿足客戶與社區期望等層面至關重要。
此項先導研究為加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將在三大關鍵領域採取有效管理策略,包括:生境修復與生態功能提升、物種多樣性保育工程以及植被系統生態化改造。我們透過積極提升淡水生態系統與濕地棲息環境,致力保護調查中識別的關鍵物種。同時,我們推動原生植物培育,以改善整體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與韌性。
展望未來,我們計劃將此研究拓展至其他發展項目,以持續評估集團整體的自然相關風險與機遇。此先導計劃為新世界發展奠定基礎,用以檢視生物多樣性相關政策、風險評估及重點領域的目標,邁向「淨零損失」(No Net Loss) 的長遠願景。
為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新世界集團慈善基金致力 支持提倡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大自然的組織。自2022年9月起,新世界集團慈善基金與香港大學的生物科學學院合作,以資助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HKBM) 的營運。該博物館是香港首間專注於生物多樣性的博物館,並於2021年5月開幕。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的重要使命是保存並展示香港以至全球生物的標本收藏。
自開館以來,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已接待超過60,000名訪客。博物館亦積極舉辦多場外展展覽,以提高社區對生物多樣性的關注。例如,館方曾於K11 MUSEA的Nature Discovery Park 及新世界旗下的其他項目,設置多組以展覽和藝術裝置展示有關在自然棲息地的標本或立體透視模型,向公衆傳遞生物多樣性的有關資訊。此外,博物館更製作了一系列富教育性的海報以及數百篇介紹本地及海外物種的社交媒體内容,所有資訊均以電子形式公開,供大眾自由查閱,藉此增進他們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與了解。
此外,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每月於自然探索公園進行對節肢動物的調查,並成功鑑定58個物種。在調查所收集的標本亦透過《左蟲右里 》系列的社交媒體中展示,讓大眾得以見證香港昆蟲的多樣性。
同時,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致力培育新一代人才,以提供環境教育、標本庫管理及策展方面的培訓。博物館每年為本地及海外大學生提供全面培訓課程,自開館以來已培育超過120名實習生及義工。